微信扫一扫

云高招

牛东晓:求实奉献逐梦华电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4-03

作者:孙翠亭     供稿单位:宣传部

c568804d1ae44c7e991599bb1b623261.jpg

从求学时的满腔热血,到扎根华电33年的硕果累累,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从课堂上的指点江山,到新疆沙漠中的日夜兼程,不变的是服务电力的信念;辗转保定校区和北京校部两地,不变的是求实奉献的精神。他就是学校首位土生土长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牛东晓。

立足电力 硕果累累

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数学专业毕业后,牛东晓到华北电力学院数学教研室任教,承担起《泛函分析》《数理方程》《常微分方程》等有一定难度课程的教学。三年后,牛东晓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考虑到父亲生病在石家庄休养,他选择在该市的河北师范大学读书,以方便照顾。

期间,牛东晓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并发表在《数学研究与评论》上,它是当时国内较好的数学期刊之一,并被《美国数学评论》摘录检索。从单一教学到教学科研并重,他并没有任何不适应,而写论文也是他的长处。这主要得益于牛东晓“常写点儿东西”的爱好,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到工作,他都期待自己能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来。

硕士毕业后的牛东晓想为电力行业尽一份力的想法更强烈了,“我总觉得华电的老师为电力做了很多贡献,虽然我是学数学的,但一直在思考自己是不是也能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牛东晓步入了电力经济管理研究领域。

在校学术年会上,牛东晓宣读了自己关于如何用数学理论解决负荷预测建模问题的论文。会后,时任电力系主任陈志业找到他,希望能够合作完成电网日负荷预测软件系统的项目。该系统能够弥补电网公司之前手工计算工作量大且精度不高的缺点,充分实现电网精确化调度。这个项目拉开了牛东晓立足电力开展科研的序幕,他后来也成为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的第一名博士毕业生,终于将数学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两个学科融合在一起,碰撞出一条学科交叉的科研新路,直接为电力行业效力的愿望实现了。

牛东晓以电力负荷预测作为突破口,以自己的数学基础为优势,不断开疆扩土。他首次在国际电力工业领域提出、创立和应用了一种新的能够处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KEQQI方法论,在KEQQI方法论框架下,可构造电网调度、计划和规划所需的各种不同的超短、短、中、长期具体电力负荷预测优化方法,实现了该领域方法体系的重大突破。

立足电力行业搞科研绝不能局限于书斋,所以不辞辛苦的现场调研成为牛东晓的一贯风格。很多次调研,牛东晓都是连夜返京,凌晨4点多到家,睡23个小时的觉,7点多又出现在办公室。当前,为了更好地进行“新能源先导型新疆沙漠治理战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他到新疆调研,在沙漠公路上一连四天坐着颠簸的汽车,跑了几千公里,足迹遍及南疆、北疆、西疆,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沙漠治理经验,牛东晓还计划去以色列考察。之所以如此奔波,是因为牛东晓明白,如果新疆的沙漠能够治理利用好,新疆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自己也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尽一份力。

国家的战略需求始终是牛东晓的研究动力,他总是能敏锐地把这种需求与学科结合起来,发现和把握学术前沿。牛东晓很早就关注到电网灾害危机管理、电能替代、能源低碳发展、大型火电机组建设综合后评价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主动去填补空白。2008年南方冰灾使很多电网设备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牛东晓痛心的同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他第一时间编著《应对灾害--电网危机管理》进行理论探索,同时到实地调研寻求解决方案,开展国家课题《区域电网冰冻灾害中的电力线路覆冰预测理论研究》,力求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有效及时消除灾害的再次发生。他就是这样凭着一颗赤子情心,积极主动力地为电力行业建言献策。他现在的课题《电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智能电网中适应不稳定大规模清洁能源发电的联合智能调度管理理论研究》《区域电网冰冻灾害中的电力线路覆冰预测研究》、《北京电网突发性大面积停电危机管理研究》、《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与调整能源结构研究》等都在践行他的奉献情怀和科研理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牛东晓已获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承担教学与科研项目62项,项目成果在20余省使用,创造了巨大效益,向国务院和电力央企提交了10余份管理咨询报告。他在SCIEI检索的期刊发表论文72篇,被SCI检索收录41篇,著作12部。牛东晓发表的一组论文被登载在《Nature》网站,在SCI库、EI库的检索中,通过“Load Forecasting”这一关键词的检索结果排序中牛东晓一直占据作者国际排名第1名。

项目育人 乐为人梯

在科研、行政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牛东晓依然站在本科教学一线,现在主要给本科生讲授《电力负荷预测》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课不用点名,学生都抢着坐前排,还一个劲儿地说“牛老师真牛”。牛东晓把这门课从选修课发展为省级精品课,他所编著的《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教材已第八次印刷,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台湾地区高校等广泛使用,并被引用近2000次,这是不多见的。

对研究生的培养,牛东晓主要采取项目育人的方式,“我的硕士、博士都是跟着牛老师读的,做的都是不同类型的项目,每个项目都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博经管1342班路妍说。牛东晓要求学生尝试厂网等不同的项目类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完整地负责一个项目,并从项目书的申报填写到结题等各个环节给予指导,精心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

牛东晓重视带着学生进行实地调研。“2007年,牛老师带着我逐个省市地做客户满意度调查,他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触动特别大。”牛东晓的学生,现任教学院的李金超说。

牛东晓经常把最前沿的学术热点介绍给研究生,为他们指明科研方向。课后他又利用微信群,把一些高水平的论文分享在群里,其中的重要理论,往往与学生们正在做的项目息息相关,启发学生去探索和解决科研难题。“牛老师发的信息我现在都保存着,这些信息督促我时刻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博经管1444班马天男说。

每逢开学,牛东晓都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送他们几本新出版的书,支持他们多读书,并和自己交流心得。多年来的工作已让买书看书成为牛东晓唯一的爱好,校内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校外他最经常去的地方是书店。

牛东晓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学生,也在生活上为他们排忧解难。他有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住院动了手术,在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后他向学校申请两人间宿舍并把学生母亲接到学校,带头为学生捐助,还帮助学生解决路费、医药费问题。现在这个学生已毕业,但是每次提到牛东晓都会说“牛老师是他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牛东晓还把对学生的关爱不断延伸,他曾个人带头捐助,筹措设立“爱心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企业助学金”等,助力学生成长。

分权管理 争创一流

“没有团队,单靠个人奋斗很难做出成绩。”牛东晓说,从2006年开始担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他一直致力于打造好这个团队平台。

牛东晓被称作“没有假期的老师”,一年只有两天假,大年三十和初一,每天工作经常两头不见太阳。他每天会有一张任务表,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保证今日事今日毕。在牛东晓的带动下,“奉献”已成为经管学院的院训,学院教师都努力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

天道酬勤,最终牛东晓负责的电力经济管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落户学院,学院教师发表在《Energy》《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等一流期刊上的文章越来越多。牛东晓特邀参加和主持国际会议9次,6次任会议主席,学院教师群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电力经济管理能源学派”。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院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排名第8,学科位次百分位排名从48.5%提升到25.2%

学科建设也成绩斐然,目前学院已经从当初只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硕士点,发展到具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62级博士点,15个硕士点,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重点学科,其中他所负责的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北京市重点学科都被评为优秀。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实行管理分权制,将一把手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财务分权管理为例,学院各项经费的签字权交给各位分管领导,院长没有签字权,经费使用超过一万元以上的由院务会审批通过。同时学院成立财务监督小组,组长由牛东晓担任,教授、中青年教师代表为小组成员,他们可以定期检查或抽查经费使用情况。牛东晓组织编制和修订学院《规章制度汇编》,力促学院各项工作制度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牛东晓曾多次到国内院校的知名经管学院考察,并出访哈佛大学商学院、多伦多大学等,与他们洽商合作,带领学院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电力能源特色的高水平管理学院”的目标迈进。

洗尽铅华,牛东晓最大的愿望是继续攀登学术高峰,盼望有传世的理论成果问世,希冀能继续为学校、电力行业和国家发展尽一份力。这简单愿望所折射出的正是古代先贤自强报国的拳拳之心,是学者的那份责任和担当

牛东晓,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电力能源预测与评价研究所所长、工商管理学科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技术经济及管理”北京市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获得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河北省教学名师校学术领军人才。主研领域为电力预测与预警、电力技术经济、智能电网中的智能计算、复杂系统建模分析、能源低碳绿色发展等。



最新评论
更多>>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联系我们
服务电话:010-61199380

服务电话:service@trigware.com
版权所有 © 北京数字佳信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09828号-04